每天,道路智能巡检机器人带着一双“北斗+AI”之眼,在上海市区行进约50公里。车辆所及之处,道路坑槽、裂缝等病害,隔离带损坏等异常情况都摸得一清二楚。
2024年11月,隧道股份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市运营”)与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位置”)达成战略合作,推动轻量化巡检技术规模化代替传统人工巡检,打造智慧化、标准化、高质量的巡检解决方案。
“原来我们是通过人工巡查道路,每天派出三四辆工程车,一人开车,另一名专业养护人员实地检查,肉眼观察问题、下车拍照记录,风险高、效率低。智能巡检机器人上线以后,只需要一辆车一个人,巡检效率提升近一倍。”城市运营巡检项目负责人表示:“发现问题后,智能巡检机器人自动上报至我们研发的“智城云巡”平台,专业技术工程师快速校核后,道路病害通常在3-12小时内将问题修复,让道路行车更加安全。”

城市运营所使用的工程巡检车辆搭载着千寻位置自主研发的“北斗+AI”道路智能巡检系统——千寻驰观,依托北斗时空智能、地理信息采集、AI大模型、边缘计算等技术,对道路表面病害及沿线设施的边缘侧智能识别,自动输出识别目标的高精度位置及道路表面病害的精确面积,并实时上报结构化结果。
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车顶装有高精度卫星定位天线和高清摄像头,不仅能清晰地捕捉到路上的病害,还能在北斗时空智能的赋能下,对道路病害形成精准的位置和唯一的身份信息。
目前千寻驰观具备40多种类别道路病害和道路设施AI检测能力——不仅包括裂缝、坑槽、沉陷、积水等道路病害,还能识别标志牌损坏、护栏设施缺损等道路基础设施,交通安全设施缺陷、抛洒物,覆盖道路、绿化、环卫、排水四大专业,准确率和召回率优于90%。
那么,前端采集的大量病害线索,该如何高效地处置呢?
这就需要依托城市运营自主研发的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巡检平台,这个数据驱动的“智慧大脑”构建了“大屏+中屏+小屏”多端协同体系,集成了病害智能研判算法,实现了对病害线索的自动化的清洗、分类、技术定级、风险定级、历史比对去重和过滤,最终精准过滤出亟需和必须维修的有效病害信息,病害去重过滤比例达到90%以上,极大地减轻了养护人员对病害线索筛选和判断的工作量,也让4小时以内完成病害发现和病害派单处置成为可能。

同时,依托专业检测量化数据,生成科学的中长期养护决策,根据“路面性能退化模型”推算,未来会出现快速退化的路格,统筹纳入接下来的路面大中修计划中,推动运维养护模式从“被动修补”向“主动预防”转型。
此外,由城市运营构建的“业务+技术”双线“智囊团”在“云端”即可操作。业务管理团队集中调度组织千寻驰观设备和巡检车辆资源,对周围75多公里的市政道路所辖的道路,实现规定业务时效内作业全域覆盖,大幅提高人员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巡检时效。
目前,道路巡检机器人集成“千寻驰观+智城云巡”的巡检解决方案,已陆续在上海、成都、珠海、浙江嘉善等省市展开应用。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