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智驾市场的「反常识」:抓住中阶智驾,才能抓住未来
2025-01-25 22:07:15
  • 0
  • 0
  • 0

中阶智驾,为何在2024年被高频提及?

不久前,比亚迪计划在其10万-20万元级别某系列车型上标配智能驾驶的消息传开,东风岚图、奇瑞、长城、吉利等也都在规划类似的中算力平台智驾量产。

在10万-20万左价格带的车型中,外观、内饰、空间上作出较大区隔的可能性不太大,智驾就成为最大的卖点。

以小鹏的MONA03为例,MONA03在2024年12月,达到了36695辆的单车月销量成绩,核心还是在于拥有这个价格带中最能打的智驾能力。

智驾行业,有高阶、中阶和低阶三类产品。按照目前的智驾软硬件技术水平,一般把前视一体机作为低阶智驾,具备城市NOA功能的产品定义为高阶智驾。

介于两者之间的具备行泊功能、高速NOA,以及新兴的城市记忆领航(通勤NOA)功能的产品定义为中阶智驾。

由于近几年软硬件开发的不断提速,中阶智驾取代了大部分原来同价位段车型搭载的低阶方案,成为车企守住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关键之战。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今年1-9月,中国市场20万元以下价位的新能源乘用车交付占比(占全部新能源车市场)达到64.49%,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力消费带,谁能够抓住这部分用户的心,谁就有能力去谈未来。

中阶为什么会被频频提及?

中阶智驾市场的爆发,与汽车产业变革的进程有关。

目前,电动化已经经历两轮行情,其共性是纯电(第一轮)、插混(第二轮)车型降本后在主价格带出现了有效产品供给,其中的代表企业为特斯拉和比亚迪。

2019年12月,特斯拉上海工厂投产,产能释放+规模效应降本,Model 3迅速降价至20万-30万主价格带,开启国内电动化浪潮。2021年,比亚迪受益于混动系统降本,DM-i车型价格与合资燃油车持平或略低,首次做到油电同价。

在这样的逻辑下,类似行情有可能在下一个进程,也就是智能化阶段复现:以技术降本+高频需求覆盖的中阶智驾方案冲入10万-20万元国内主力销售车型。

这是宏观层面的历史背景使然,而微观因素则是智驾软硬件性能的指数级提升。

低阶市场前视一体机等产品技术成熟、成本低,虽然已经大批量上车,但由于功能的碎片化,带给用户的智驾体验感不强,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强,很难成为车型的卖点。另一方面,一体机的价格已经低到极致。

高阶产品性能体验优秀,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因此配置率极高,如问界新M7城区智驾选装率高达75%,但大规模市场化普及受到高昂的成本限制,目前主要在40万以上的车型上搭载。

过去,中阶智驾主要搭载TDA4VM、TDA4VH、J3+TDA4VM、单J3和多J3,黑芝麻A1000等芯片,虽成本较低但性能体验一般。随着最新算力平台的出现,2024年前代方案正在被快速替代,中阶智驾有望在成本更低、性能更高的芯片上落地。

地平线J6E/M系列量产后,通过匹配已经成熟的BEV无图方案,可实现高速NOA、城市记忆领航(通勤NOA)和跨层记忆泊车等高阶功能,在消费者最高频的使用场景中,已达到高阶智驾相同水平,且性能体验出色,而成本可降低到5000元以内,规模化生产后有望进一步下探。

因此,中阶智驾兼顾低阶方案的成本优势和高阶智驾的性能体验,在行业内受到了普遍认同,这也是为什么中阶智驾被多次提及的核心原因。

在中阶方案上,车企最在意什么?

放眼行业,中阶方案并不缺少玩家,这其中主要是三波力量的集合。一个是易航、轻舟、鉴智等基于地平线芯片生态的供应商,一个是大疆、Momenta等在内的英伟达及TI阵营,以及整车企业自建的智驾Tier1供应商。

大疆车载由于采用美国TI和高通SOC芯片而非国产芯片受到客户质疑,同时大疆的服务质量和开放性有待提升。曾有客户向雷峰网坦言,“大疆方案是在小算力芯片上走极致的工程和性价比路线,更希望以一种近乎标准化的形式服务客户。如果有过多的定制化项目,性价比就很难走通,因为定制的人力成本难以摊销。”

Momenta主要基于英伟达OrinX,有较多的量产案例,但是中阶则采用高通8620方案,目前尚未量产。

还有一部分Tier1,由于没有感知算法能力,也没有中高阶智驾项目的量产技术积累,所以已没有机会成为芯片厂商的核心合作伙伴。

中阶智驾面向的是10万-20万左右的中端价位车型,车企最在意的要素是两方面:成熟度、成本。

成熟度方面,首先要求的是智驾供应商在更短研发周期内实现大规模量产的能力。一方面供应商要具备全栈自研至量产的经验,才能实现算法同步优化以及提升智驾软硬件匹配效率,在服务车企时也能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有一个业内的通用做法是,主机厂将软硬件打散分开采购,如域控、感知、泊车、规控等分别交由不同供应商,自己做整合。但因整合难度超出自身想象,导致研发车型量产延误或直接停摆。这个时候,也需要有经验的智驾供应商还要能够以Tier1身份统筹全局,协助车企管理、培养智驾复杂的供应链,为车型的智驾量产兜底。

其次,高成熟度的智驾供应商能通过联合开发、技术共享等方式,帮助车企在完成项目开发的同时,也能获得算法、软硬件开发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提升车企自研能力,后续可主导一些车型个性化功能的开发。简而言之,就是“先富帮带后富”,供应商帮助一些布局稍微落后的车企,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

而在成本方面,中阶市场的大规模落地,要求智驾供应商把方案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按照智驾成本占总成本的3%计算,10万-20万车型的智驾方案价格在4500元左右,因此需要足够的技术能力来推出在此价格范围内的中阶量产方案。

“加量不加价”也可以成为降价之外的另一种解题之道。在同等成本下,除了标配高速NOA之外可以选择优化性能提升智驾体验感,增加记忆行车、记忆泊车甚至轻量级的城市NOA等功能提升价值感,以此实现另外一种技术层面的降本。

量产能力,是智驾供应商的核心议价权

“过去10年间,我们积累了全栈自研算法至量产的技术,以及成熟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拥有很多以AI背景为主的公司不太具备的量产经验”,易航智能创始人、董事长陈禹行向雷峰网表示。

易航智能是地平线征程6系列的首批算法合作伙伴,同时也是量产能力的代表者之一。陈禹行,是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博士,师从吉林大学郭孔辉院士。读博期间他以交换生身份进入美国UC Berkeley大学。在美就读期间,陈禹行在VDL和MPC实验室负责车辆智能控制项目,参与过丰田北美研发项目和沃尔沃研发项目。

这样的专业背景,使得易航智能早在2016年就拿到了国内首个自动驾驶Tier1量产项目订单,2021年自研纯视觉AEB获得C-NCAP & E-NCAP双五星评级,到2022年率先在小算力平台量产高速NOA,掌握了算法剪枝、知识蒸馏等核心技术,并陆续复用到了更多车型,持续优化驾乘体验。

陈禹行表示,量产经验分为两个部分,量产能力和量产思维。

量产能力,是指全栈自研至量产的技术。

由于智驾软硬件高度耦合,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是软件还是硬件的问题,而是需要软硬件相互配合来促成功能的实现。全栈自研能够提升软硬件匹配的效率,是实现量产的必要条件。

其次,智驾的感知和规划功能高度耦合,感知和规划决定着自动驾驶的用户体验,要实现1+1>2的效果需要二者一起持续优化,而不是只侧重某一方面,全栈自研能够实现对感知规划技术同步优化,实现更好的驾乘体验。

第三,主机厂对成本控制有要求,拥有全栈自研能力才能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例如车厂选择了中小算力平台,软硬件更要深度匹配,才能充分激发算力,实现高级功能,掌握全栈自研能力能在技术端实现车企的需求,做好客户服务。

另一方面,量产能力也指的是工程化能力。

自动驾驶的研发契合冰山理论,Demo展示的是自动驾驶系统在最佳状态时候的表现,比如说在特定的路段、特定的天气或者是特定的驾驶员,然后给比较熟悉自动驾驶车辆的人展示这套系统。

但量产关注的是系统在极端条件下最差的表现,一辆量产车可能要在全国的4S店卖,天气如何、谁来开,没有人知道,所以这就对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很接近冰山理论,在水面上是demo的展示,冰山下边就是量产所说的极端场景下性能的稳定性,而量产80%~90%的工作都是对冰山下极端场景的一些处理、迭代。

陈禹行向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有的驾驶员拨转向灯的时候,分不清左右,可能想往左侧并线,但拨的是向右的转向,车行驶了一半,又发现拨错了,需要从右边直接拨到左边。作为人类驾驶员,很多极端场景都有可能措手不及,但智驾系统一定要做到正确的应对,所以想要量产就需要解决现实情况中遇到的各类情况。

其次是量产思维。

通俗地说,量产化思维要求工程师在做开发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技术、这种处理方式在量产后现实行车中是否能执行,量产思维是一种认知上的壁垒,缺少量产经验的理想化方案在现实执行中会被冰山下的情况阻拦,成为量产的最大障碍。

2024年,易航智能从首批拿到地平线J6E/M样片、完成上下游部署和调试、全部算法移植到上车集成,再到北京车展期间开放试乘试驾,中间只用了15天时间。这也得益于在J6E/M之前,易航智能已经在J5平台上开发出城市NOA功能,有了成熟方案作为基础,才能实现J6E/M方案的快速成型。

基于J6E,易航智能推出了自己的“笃行”平台标准版,整套成本不高于5000元,而规模化量产后成本还将进一步下降。

同时,易航智能在16TOPS的算力平台上量产过高速NOA,对算力的利用更加极致,J6E芯片相较于之前在算力上有极大的提升,因此在笃行标准版方案上除了做好高速NOA功能之外,增加了城市通勤功能,在同等价位下提供更高阶的智驾体验,通过提升性价比实现技术降本。

陈禹行向雷峰网表示,“现在易航的方案是11个摄像头,这是做BEV、跨层记忆泊车等比较典型的配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毫米波雷达做成可选。因为现在在做标杆项目,我们把性能指标定得比较高,量产之后把摄像头的数量再降一降,这样就能让车企进一步降低成本。”

深度服务车企,才能多方共赢

过去的一年,所有车企包括供应商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价格战的漩涡,不少供应商的日子并不好过。

智驾方案的收入可以分为三笔:开发费、硬件收入、License三个部分,而硬件、License销售额是与出货量正相关的。由于在供应链环节的主导地位,这时候行业就出现了一种现象:一旦车企对车型的未来销量不太客观,就可能降低开发费用,而多给License费用,摊销到每辆车的开发成本就相应降低。

但如果按照这种模式运行,智驾供应商将更多地承担销量不力的风险。在陈禹行看来,这种现象的背后,还是在于智驾方案商与车企关系的亲疏,在于服务能力。

在多年与车企打交道的过程中,陈禹行认为,车企和供应商存在某种程度的认知差异:车企希望拿到的方案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供应商又希望所有的车企都用自己的同一套方案,两者存在一种先天的分歧。

“如果你希望走标准化,那么车企就会减少给你的开发权限,然后不停压价。所以,深度、良性、注重服务的合作关系,才能和车企产生良性互动,更好地打磨产品。压价不是车企的目的,把车卖好才是终极目标。中阶方案不同于传统的零部件供应商,智驾的风格就定义了车型的风格。因此,车企会需要方案商能够长期地贴身服务。”

据陈禹行透露,2025年,易航智能的主要任务是基于BEV无图的J6E/M方案实现量产,资源配置也是以服务J6E/M量产为主。而在商务目标上,争取未来三年实现150%的增长,将J6E/M这套方案做到中阶智驾市场Top 3,更好地支撑后续的发展规划。

在对话中,雷峰网问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易航是否会考虑做高阶方案?这是因为,高阶市场虽然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但是利润空间更大,对于智驾方案上走出低价怪圈,似乎是一步必走之棋。

陈禹行透露,易航智能发布的“笃行”平台全能版即面向高阶智驾市场,目的是实现所有城市场景的NOA功能,将应用端到端方案。

端到端是2024年智驾行业的热词,但不会一蹴而就,“端到端产品的特点在于上限高,下限也很低。目前,即使是能够量产,也需要一个可解释的东西进行兜底,仍然需要几年的时间不停迭代corner case。”

在具体发展路径上,端到端也会经历渐进式的过程。

初始阶段,端到端模型会在影子模式下运行,以便在相同的场景下比较人类驾驶、传统算法和端到端算法三者的差异,并根据人类反馈进行微调;之后端到端可以和传统算法并行,两者形成互补;最终成熟之后可以逐步淘汰传统算法或者用其兜底。所以,把现有中阶方案做好也是为端到端的最终实现做好准备。

同时,易航智能目前首推的基于J6E/M的方案形成规模化以后会有更多的数据回传,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后可以实现技术优化升级,从而为消费者带来更出色的智驾体验,后续,这些数据会成为进行端到端大模型训练的基础,也就是说易航正在做的不仅是现有技术的完善,也是在为高阶方案打地基。

陈禹行认为,“智驾竞争最终会演化成生态链的竞争,以车企为核心,Tier1、芯片厂、生产厂各司其职。”

车企有御用Tier1,技术进展快、延续性好,还可以基于Tier1开放的代码进行二次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

Tier1方案商可以进入到中高阶智驾量产阶段,能专注软件算法、AI技术的提升,车企稳定的项目和数据来源能为技术迭代提供支撑。

而芯片厂可以实现芯片快速量产落地,生产厂可发挥大规模生产优势,专注硬件设计生产开发,为进入国际市场积累实力。

2024年9月,易航智能宣布完成数亿元 C 轮融资,至此拥有了北汽、广汽、理想三个车企背景股东。从生态竞争格局的角度看,与车企深度协同是当下行业的一个更优解,能够达到一种多方共赢的局面。

来源: 雷峰网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