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IPP国际会议综述:万字长文+海量美图
2018-08-22 09:55:32
  • 0
  • 0
  • 1

原创: 请给小编加鸡腿   来源:IPP评论


8月19日,2018年IPP国际会议 “大都市圈建设与城市化的未来:世界与中国”在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此次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办,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地的二十余位专家教授在会议上分享自己的见解,吸引了来自高校、研究所、媒体等百余位社会人士参与。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吴业春在会议伊始对各位远道而来的参会者致欢迎词,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发表了题为“坚持高质量发展 提高大都市圈建设水平”的主题演讲。

李伟认为,越来越多的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形态的一种重要趋势。他们一方面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昌明;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涉及城市质量和管理的诸多问题。促进大城市圈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当今时代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为此,李伟主任提出了三点看法:当今时代的城市化必然伴随着大都市圈的孕育和发展;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需要智库加强合作研究。

来自台湾大学政治学系的朱云汉教授主持本次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大都市圈发展对世界治理结构的影响”。

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胡逸山(Ei Sun OH)教授担任了议题一的评论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学者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教授作了题为“城市群:窥见社会和经济现实之窗”的演讲。

萨森教授围绕西方城市,包括拉丁美洲、非洲和欧洲国家的主要城市进行了分析研究。她认为目前全球的大部分的财富和资本主要集中在了一小部分地区,并且集中在了这部分地区的房地产行业。现阶段,房屋的功能不再仅仅是居住,亦是一种抵押资本,一种交易证券。

智利发展大学政府学院院长Eugenio Guzman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城市治理陷入集权与分权之间的两难局面?”。

他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矛盾,是可以相互结合的,这取决于城市具体的发展情况。Guzman教授指出城市用地扩张和人口增长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未来经济和社会福祉的核心问题。人口进一步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中,城市发展与治理到底是分权还是集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根据智利的经验,Eugenio Guzman教授认为,国家治理非常复杂,集权和分权无论是哪一个角度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采用权衡的方式。如交通政策、收集垃圾,可以由分权角度来进行处理,而对于那些人们参与不足的社会服务,则可能需要加强集权。

UNESCO前助理总干事、华工荣誉教授Hans d’Orville教授的演讲主题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创新实现城乡一体化”。

Hans d’Orville教授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村迁移到城市的人口的迅速增长,新一代都市正在崛起。这一方面带来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安全问题等隐患,这可能破坏全球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世界合作模式,采取以人为本可持续性综合性措施来进行城市和国土开发,促进城市文化多样化是大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教授的演讲主题为“中国未来城镇化趋势与城乡格局”。

魏教授认为2011年开始,中国城镇化开始减速,这种现象在东部地区尤其明显,到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接近城镇化率的“天花板”。他指出,依靠低成本支撑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为过去,今后的发展重点任务是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此,魏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议:构建科学合理城镇化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空间格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放开县改市;加快农业专业人口的市民化。


议题二为“美国的大都市圈发展”,由智利发展大学政府学院院长Eugenio Guzman教授主持、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Clemente Ruiz Duran教授担任评论人。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llen Scott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土地再开发与第三阶段城市建筑环境”。

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Allen Scott教授表示城市化的发展历史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息息相关,城市化是土地分配的过程,租金越高的地区土地再开发强度越大,即城中心地区的开发力度更大。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制造业不再是城市发展的驱动,而是新经济、金融、文化、商业服务、软件、高科技等认知文化经济。同时,Allen Scott教授亦表示,在第三阶段的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中,城镇化的结果表现为三方面:美学化的土地使用、高档化和后郊区主义。

哥伦比亚大学Brendan O'Flaherty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哈德逊河有多宽?州界对纽约与新泽西都市圈的影响”。

Brendan O’Flaherty教授通过介绍哈德逊河,阐述了州界对纽约与新泽西都市圈的影响。Brendan O’Flaherty教授对比了哈德逊河两岸进行政治划分前后,纽约和新泽西两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指出边界不仅影响了私人产品市场的规模,而且使得政府对这一地区的交通和其他基础建设投资不足。如纽约的医生无法在新泽西工作,两地的水道、汽油方面的相关规定也各有不同。Brendan O’Flaherty教授认为,如果边界不存在的话,纽约与新泽西都市圈的生产力能够得到更大的提高,人口和城市的规模也会更大、更密集。

南加州大学可持续性城市研究中心Hilda Blanco教授的演讲主题为“美国巨型城市区的现状及其发展潜力——以洛杉矶都市圈与中国都市圈作比较”。

Hilda Blanco教授对比了美国洛杉矶城市圈和中国都市圈的现状及其潜力。她认为现阶段,美国的都市圈仍然分布在沿海地区,城市形态、交通问题与机动车行驶和空气污染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呈正相关,强调了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Hilda Blanco教授亦指出,海平面上升是大城市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是因为,大都市圈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将会给这些城市带来更多的风暴。

议题三是“欧洲的城市圈”,由密歇根州立大学任雪飞副教授担任主持、哥伦比亚大学Brendan O'Flaherty教授担任评论人。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规划与空间发展荣休教授Cliff Hague的演讲题目为“英国大都市圈建设的经验”。

Cliff Hague教授回顾了英国东南部大都市圈的发展历史,提出应当加强当地的交通等基础建设。教授还认为经济聚集能够使政策发挥更大的效应,而多中心发展的概念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公共政策动态变化。

北京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副主席Mehri Madarshahi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循环经济对欧洲都市圈的重要性”。

Mehri Madarshahi教授认为,城市是经济增长和政治力量的驱动力,也是创新和变革的枢纽,但是同时城市也是水、资源、能源以及加工产品的消费者。交通拥堵、基础设施不完善、贫富差距、住房以及能源分配不均等是当代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循环经济来解决,即规划建立一个可再生、可恢复的城市系统。

巴黎美丽城高等建筑学院Cristiana Mazzoni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以欧洲SUMP方法探索巴黎和斯特拉斯堡等探索性大都会情景”。

Cristiana Mazzoni教授以巴黎和斯特拉斯堡为例,分析了欧洲发展大都市区的一种新的通用方法,即SUMP方法(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认为巴黎和斯特拉斯堡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存在着不少可形成大都市区的有利因素。同时,Cristiana Mazzoni教授提出城市密度和交通模式之间的直接关系是营造可持续大都市环境的关键挑战。

8月20日上午9点,IPP国际会议开启第二天的议程。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发表题为“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国的未来”的主题演讲。郑教授将从大湾区是什么、大湾区不仅仅是什么,以及大湾区与中国的未来三个角度来论述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与发展。

▲ 郑永年教授


议题四“中国的城市圈发展”由UNESCO前助理总干事、华工荣誉教授Hans d' Orville教授主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教授担任评论人。

▲ Hans d'Orville教授

▲ 杨保军教授

▲ 肖金成教授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前所长肖金成教授的演讲主题为“首都经济圈与京津冀城市群”。

肖金成教授指出,京津冀未来应聚焦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强化城市间的主体分工,以实现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

▲ 陆铭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教授做了题为“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例”的演讲。

陆铭教授对于“大城市病”背景下的政府控制人口这一问题则提出质疑,并从空间均衡的逻辑出发,以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数据为论证依据,指出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政府行为将无法同时实现城市的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和宜居环境这三大目标。未来城市群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以及加快外来人口的市民化,方能实现目标共赢。

▲ 樊杰教授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樊杰教授的演讲题目为“西部中国都市圈的可持续性讨论”。

相较全国发展而言,西部地区也面临着东部“大城市病”的问题,同时备受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兼具“先天+后天”发展的双重矛盾。对此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樊杰教授则进一步探讨了西部中国都市群的可持续性问题。

烟花

议题五的主题为“亚洲城市发展”,由京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副主席Mehri Madarshahi教授担任主持人、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朱云汉教授担任评论人。

▲ Mehri Madarshahi教授

▲ 朱云汉教授

▲ 神门善久教授

日本明治学院大学神门善久(Yosihisa Godo)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地方治理体系在东京与大阪的经济中所扮演的作用”。

“与东京相比,大阪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下降”,神门善久教授认为,这一现象是由于两者地方政府的治理体系存在极大差异。不同于大阪松散民主式的政府治理模式,“东京中央化”的治理结构更能集中地方政治权力和优质物质资源,从而有效促进其经济增长。

▲ 任雪飞教授

密歇根州立大学任雪飞副教授的演讲主题为“中印超级区域的规划”。

地方政府治理结构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密歇根州立大学任雪飞副教授以城市开发、城市空气污染控制以及中印两国超级区域规划这三个案例,对比了中国和印度的地方政府角色对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尽管两国都是以中央政府牵头,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都市圈规划,但中国强势的地方政府往往能更快速的干预城市规划的推进工作。

▲ Yu-Min Joo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Yu-Min Joo的演讲主题为“韩国巨型都市区域的形成及其两面性”。

政府不同的治理模式则对首尔都市圈发展呈现出不同作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Yu-Min Joo助理教授指出,以往都市圈发展都是以建设卫星城和划定大都市区绿化带的方式,以避免都市区的无限制扩张,军政府的集权模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力量在资源调配中起到关键作用,促使首尔这类巨型都市区域的延伸和扩张。

议题六是“新兴国家的大都市圈发展”,由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教授主持,英国赫瑞-瓦特大学规划与空间发展荣休教授Cliff Hague评论。

▲ Cliff Hague教授

▲ Humphrey Moshi教授

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的访问教授Humphrey Moshi教授的演讲主题为“非洲城市化的共性与差异回顾”。

Moshi教授指出资源分享、市场要素适配以及知识学习是城市化带来的益处,但也认为非洲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过快的城市化发展会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未来可能造成无序化的城市发展。

▲ Yun-Tso Lee(李昀祚)教授

智利发展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Yun-Tso Lee(李昀祚)教授的演讲主题为“以智利为例分析拉丁美洲城市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南美城市化发展正面临着地区贫困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李昀祚教授在USI(城市可持续性指数)的基础上,围绕社会、环境、经济和资源等方面,论证智利政府在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移民向城市涌入,非法定居成为移民常态,进一步增加政府城市治理的成本,导致城市政策(如住房政策)的推行效果大打折扣。

▲ Clemente Ruiz Duran教授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经济学研究生院院长Clemente Ruiz Duran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墨西哥:都市圈开发、交互式城市与城市化的未来”。

人口众多,体量庞大是当前墨西哥大都市区域的显著特征,Clemente Ruiz Duran教授认为正是人口集聚、产业集群以及城市间的高互动性促使都市圈的进一步扩张,但未来政府应该着眼于完善城市间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来进一步实现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 Gumilar Somantri教授

印度尼西亚大学Gumilar Somantri教授发表了题为“雅加达大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的演讲。

Gumilar Somantri教指出雅加达作为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政治中心,这一超大城市当前面临着环境污染、相对贫困以及人口流动等问题,政府应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来维持国民生活的平衡,缩小人们在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之间的鸿沟与差距。

本次会议的压轴环节是郑永年教授主持的圆桌讨论。Brendan O'Flaherty教授、Cliff Hague教授、Clemente Ruiz Duran教授、陆铭教授、任雪飞副教授以及朱云汉教授围绕着大都市圈建设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广泛讨论。城市化建设中“人的需求”成为了Clemente Ruiz Duran教授、陆铭教授以及任雪飞副教授的关注重点。

在讨论中他们认为,人口流动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政府应以做好城市基础服务建设为准,避免采取驱赶diduan人口等手段来限制城市发展。而在尊重人的基本需求这一原则下,Cliff Hague教授和朱云汉教授则进一步指出合理的政策引导对城市群发展的重大意义,例如欧盟对于城市发展的项目投入,应该建立问责制度避免资金使用不当等情况。

嘉宾对城市群建设的经济问题和政治意义进行发问,为此郑永年教授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治意义作出回应,指出政治问题不应回避。最后IPP全体同仁共同感谢此次会议的与会嘉宾热情参与,感谢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辛苦付出,期待明年再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