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只是序幕!中国未来格局是“3+20”
2018-04-26 10:38:22
  • 0
  • 0
  • 1

来源:网易新闻

本文来自:恒丰资本研究院

最近这段时间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

提升对于优秀人才的重视程度,毫无疑问是一件大好事。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了担心:要是优秀人才都被大城市“抢”走了,那么小城市和农村怎么办?假设人才总量不变的前提下,A地人才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B地人才数量的减少,那么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会不会最终只是变成一种零和游戏呢?

这种担心看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实际上却混淆了一个基本概念:在人才与地区之间,成为根本的应当是前者而非后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只有当每一个人才都有机会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无数个体的最大化汇总到一起,就会给整个国家带来腾飞的机会。

所以说,假如优秀人才更适合前往大城市发展,那么就应当努力为他们创造出机会。如果以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将他们强留在小城市或者农村,最终这些人才创造出来的成果,恐怕会因此大打折扣。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简单用人才数量的变化来将其视为零和游戏,而是应当从人才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或许又有人会说,凭什么认为优秀人才尤其是年轻人会在大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呢?的确,单从个体的角度去评判,未必所有优秀人才都适合前往一线城市。但在整体上,大城市就是能为人才创造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那里存在着我们之前多次提出过的集聚效应。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现代工业往往集中在同一地区。比如美国的汽车产业集中分布在底特律,而日本的汽车产业集中分布于名古屋。中国的电子工业聚集于广东南部和江苏地区。在地理上靠近上游和下游环节,一个公司可以降低许多成本,比如运输成本、采购成本,以及其他通信成本。由于集聚效应,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任何新产品的发明人,都能找到成百上千的供应商,快速且廉价地制造出成品来,进而形成中国制造的优势。

集聚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制造业,在很多高密度人口的大城市,还会在基础建设和服务领域形成集聚效应。比如大城市普遍拥有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便于人们上下班的出行。而当创业者需要获得金融、法律、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服务时,他们在大城市可以拥有的选择也要比其他地区多得多。因为无论对于政府还是市场化的服务机构来说,一定愿意把资源投入到可以服务更多人的方向。所以集聚了庞大人口的大城市,总是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服务。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创新人才同样需要集聚地。比如在美国,几乎一半的风险投资都投到了硅谷,诞生了包括谷歌、思科、惠普、苹果、甲骨文和脸书在内的诸多高科技公司。这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而且其首先建立在创新人才聚集的基础上。在硅谷的夜晚,餐馆和咖啡馆里坐满了身穿休闲装的工程师,他们讨论着下一次的技术突破和创业机会。而且由于许多高科技公司的地址如此接近,使得科技人才在不同的公司之间很容易流动。此外,大城市不仅可以使人才与企业匹配,而且可以给更多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提供一起工作的机会。近年来在互联网和软件技术领域的创新往往需要多种学科的合作,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大城市的优势。

集聚效应是一种网络效应,这一效应由网络规模乘以巨大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储备库而形成。如果一个地理区域成为一个产业的创新中心,那么这一中心的集聚效应将会趋向于自我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中心的增长会越来越大、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聚集效应的增强,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变得越来越大,而小城市却已经萎缩了。

回过头再来看中国的情况,近年来总有人觉得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主张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不是偏大而是偏小了。下图显示了各国的总人口和最大城市人口之间的关系。横轴是一国的人口规模(对数刻度),而纵轴是该国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该图表明,一国人口规模与其最大城市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毫无疑问,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越多,则该国居住在最大城市中的人数就越多。

按照上图所反映出来的规模,上海和北京的人口规模应该要比目前的数量还多出许多。就人口而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东京,有3700万居民;首尔都市圈有2300万居民,而且还在增长过程中。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韩国的27倍。然而,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上海和北京,分别只有2400多万人和2100多万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创新中心来说,这样的规模实在太小了。未来应该以上北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3个都市圈,形成京津都市圈,上海-杭州湾都市圈和广深珠都市圈。同时也应该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

那么当一二线城市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之后,其他地区又该怎么办呢?其实这就涉及到城市定位和整体规划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最理想的人口分布情况应该是——高新科技、高端制造业、文化创意等产业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至于旅游、农业以及能源等和资源相关的产业,以及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则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农村。

进一步从人才规模的角度进行分析,未来和创新相关的就业人群,估计占整体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然后每一名参与创新的优秀人才,又可以创造出大约4个服务领域内的就业岗位,这里面既包括医生、律师等专门人才,也包括服务员、保姆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职业。这样算起来,有一半人口分布在一二线城市,才是对中国比较理想的结果。

或许这个结论会让不少人吓一跳,认为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根本承载不了多达6-7亿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在世界上所有的中等收入以上国家里,排名前20的大城市里,都集中了远远超过整个国家50%以上的人口。包括在很多国家,最大的一座城市就会集中全国20%以上的人口。

比如东京城市群的人口达到3700万,集中了日本1/3的人口。如果把东京和大阪两个城市群的人口相加,那么已经集中了日本将近一半的人口。而在韩国,首尔都市圈拥有人口2300多万,接近占到韩国人口的一半。中国东部和沿海人口大省的人口规模,基本介于韩国和日本之间,所以作为这些省份的中心城市(二线城市)也完全应该聚焦2000-3000万人口。当然,中国每个省的情况和日本或者韩国还是有所不同,毕竟这些二线城市还将面临被北上广深吸走人口的形势。但即便如此,人口规模达到1000-2000万也是可以接受的情况。

这样算下来,“3+20”可能是中国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口格局。所谓“3”,是指三大一线都市圈,包括京津地区、上海-杭州湾都市区以及广深珠都市圈,其中后两个都市圈后的人口规模都可能超过1亿。这三大都市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群,进而有能力形成世界上最具规模的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和制造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集聚效应的优势。而在三大都市区之后,中国还将有20个左右的二线城市,以每座城的平均人口达到1500万的规模来计算,总人口数量超过3亿人。这样才能把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出来。目前来看,“3+20”的现有人口规模还不到4亿,距离全国一半人口也就是6-7亿的人口规模还有不少距离,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附上三大都市圈和二线城市的现有人口:

三大都市圈人口统计(单位:万人)

20个二线城市人口统计(单位:万人)

整体而言,中国城市人口占比越来越高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目前出现的“抢人大战”,会导致更多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一起,然后在创新创业等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报以乐观的态度。

但另一方面,正当“抢人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却未必有充分认识。就在努力争取高端人才的同时,却还存在着用行政指令来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而且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侧重于争夺顶端的人才,但城市不仅需要位于金字塔尖的人力资源,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金融和高科技行业离不开餐饮、保洁、安保、快递等服务业的支撑。

要知道,中国目前的现实人口分布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一二线城市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非但不符合经济规律,还可能导致高房价、留守儿童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当然,城市的不断扩容,也不能只是从外部吸引人才,更需要在根本上提高生育率。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这个数据意味着每代人减少40%的人口规模。长此以往,以后无论一二线城市都将面临无人可抢的困境,中国在人口规模和集聚效应方面优势也会被不断减弱。

所以我们的最终结论是,红红火火的“抢人大战”肯定是一件好事,而这应当成为一系列城市扩容的序幕。未来中央政府应当鼓励各地实现城市扩容,同时配套推出鼓励生育的政策。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城市中生活和发展,最终会让整个中国变得更加强大而美好!

延伸阅读

北京上海急了!抢人大战也分三六九等!

1

北京、上海加入抢人大战

蔓延一年之久的城市争抢人才大战,来了新的竞争者!

3月21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发布了《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对符合条件的来京工作人员可快速办理引进手续。人才引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三城一区”引进的可放宽至50周岁。引进人才无产权房屋的,可在聘用单位的集体户或聘用单位所在区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集体户办理落户。引进人才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

支持落户“绿色通道”的10类优秀人才包括:

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及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体育人才、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人才、金融人才、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健康等专业的人才、高技能人才、对本市科技创新或文化创新贡献突出且依法纳税的自由职业者等。

北京在引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专家型人才之外,扩大了人才引进范围,10类人才基本涵盖了社会主要职业,范围之广,能看出北京对人才的极度渴求。

5天之后,上海也坐不住了,继2016年9月出台了“人才30条”之后,又提出打造“人才高峰”:

3月26日,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举行,并正式对外公布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提出要在“人才高地”基础上筑起“人才高峰”,实施“量身定制,一人一策”“高峰人才全权负责制”等政策。

直白点说,人才高峰政策其实是“人才30条”的进阶版、精细化版。

去年一众二线城市掀起抢人大战,各种政策频频出台,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今,北京、上海纷纷加入战局,中国城市的“抢人大战”,正式进入一二线大混战时代!

2

城市人才分化时代到来

此前,北京控制人口规模2300万人、上海控制人口规模2500万人,为啥这时候却加入抢人战局?

别忘了,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京沪是唯二敢提出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即使如今科创实力超强的深圳,也还没有更新这一定位。

打造全国科创中心,并不是一句空话,人才必然是根基,尤其是高技术、高学历的高级人才。因此,相比二线城市还在争夺毕业大学生落户时,北京、上海的人才政策面向的人群层级更高。

比如北京,在北京的科技创新主体中承担重要工作,近3年每年应税收入超过上一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一定倍数的(企业注册在城六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为8倍,其他区域为6倍),即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按2016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算,分别为月薪61648元、46236元。

更狠的是金融机构、律师等职业,近3年每年应税收入超过上一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15-20倍,才可申请引进,最高需要月入16万余元,年收入需达到近200万元。

比如上海新方案中明确13个集聚造就高峰人才的重点领域:

宇宙起源与天体观测、光子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计算科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量子科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大数据。

什么感觉?这和二线城市的抢人根本是两回事!北京和上海眼中的人才,可不是普通的搬砖白领。去看一下《大国重器》和《辉煌中国》,你就明白北京和上海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了。

所以,看似都在抢人,北京、上海人才的引进门槛很难够得着,京沪不是你想进,想进就能进了。

在控制人口规模的背景下,背后实质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的人才需求正在分化!一堵人才之间的壁垒高墙正在形成!

3

二线城市抢人成果如何?

最近除了北京上海,还有一众二线城市也加快了抢人的速度:

宁波:大专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可先落户后就业,而大专工作1年即可无房落户。

珠海:与该市户籍人员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可直接迁入;社保、居住证连续满五年并在珠海有稳定住所即可直接申请入户。

南京:进一步放宽了人才落户南京的条件——“40周岁以下本科生可直接落户南京”。

送钱、送房、送户口,成为众多抢人城市的标配。那么,在史上最有诚意的政策面前,抢人一年的二线城市,达到了什么效果呢?

最明显的效果应属西安,西安率先推出“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短短三天时间,就已落户15552人,单日落户超过8000人,掀起一场“户籍风暴”。

而喊出“大学生八折买房”口号的武汉,2017年大学生留汉人数30.1万人,是2016年的3.1倍;大学生在汉新落户14.2万人,是2016年的9.6倍,效果立竿见影。

▲注:西安增量为户籍人口增量

按常住人口增量排名,大中城市中,深圳、广州依然位居前两位,良好的创业环境、科创实力以及气候,都让广东两大重镇成为人才落地的首选。

身后的二线城市中,杭州、长沙、重庆、西安、郑州、武汉位居前列。意外的是长沙和贵阳,长沙27万的人口增量排在第四位,去年的开放落户政策功不可没。而贵阳成为重庆、成都之后,第三个挤进前十的西部城市,大数据产业正让贵阳未来变得不可限量。

而按户籍人口增长,成都2017年36.4万户籍增加量可以排在全国第三位,仅次于深圳、广州。西部首位城市,正在引领西部崛起!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的人口正在减少,人才也有所流失。以北京大学为例,毕业生留京率从2014年的55.87%下降到2016年的46.22%,超过半数都离开了北京。

逃离北上广的人才,都去了哪呢?

4

一线还是二线?

选择一线城市,忍受拥挤的交通和高昂的房价为梦想打拼?还是前往二线城市?成为当前求职者的最难选择。

领英发布的《2018中国人才招聘趋势报告》,最新的城市人才吸引力榜单显示:杭州、深圳、成都、苏州、厦门、东莞、武汉、重庆、南京等城市超越北京和上海,更能吸引人才的流入。

另一份《2017年高校毕业生招聘报告》显示,2017 年毕业生简历投递量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广州、成都、北京、重庆、深圳、郑州、上海、长沙、杭州、贵阳。除一线城市外,成都、重庆、郑州均超过上海成为毕业生青睐的城市,人才流向的格局正在改变!

而那些逃离北上广的人,选择最多的是杭州,这个互联网重镇,有着不差于北京的互联网创新条件、更宜居的环境、北京上海一半的房价(虽然已经不低),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吸引着陌生人。

▲图片来源:《BOSS直聘-2018旺季人才趋势报告》

武汉、成都、郑州、西安的吸引力稍差,但已领跑一众二线城市,未来的新一线城市必将在这几个城市中诞生!

一线城市的吸引力虽然在下降,但依然有近50%的人选择到这里寻找机会。

一线城市就像是围城,外面无数人想挤进去分一杯羹,里面的人却已在想着逃离。

逃离的背后更多的是生活的无奈与辛酸,从北京的“胶囊公寓”到深圳的“集装箱”,再到香港的“棺材房”,仅仅一套房子,就让无数人梦碎。

如果喜欢大城市的繁华,却缺少与大世界相匹配的才华,你对大城市的爱,换回来的有时候是虐待。

因此,无论这时代多荒唐,无论这职场多残酷,尽力提升自己,才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而不是被选择,抑或被抛弃。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