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红: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发展态势
2021-07-17 10:25:26
  • 0
  • 1
  • 4

作者:张新红   来源:中国经济评论

数字化转型最根本的目的是干什么?就是要打造新动能。

张新红丨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数字化转型成主线

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十四五”时期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数字化转型是新技术应用,也是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的改变,更是思考方式、思维模式的转变。

数字化转型会带来许多变化,用一句简单的话语概括就是“换个玩法”,然后就会发现,不管你是做农业的、做制造业的,还是做服务业的,几乎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就像网民用惯了互联网和手机就再也离不开一样,在疫情中走上数字化之路的企业也将一直继续下去。

⸺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产业互联网、虚拟产业集群等迅速成长。

⸺政府数字化转型加速。以人民为中心的智能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成为努力方向。

⸺城市数字化转型加速。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的全面数字化已经起步。

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呢?总的来看,数字化转型将呈现八化趋势: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有数字化、网络化、数据化和智能化;从应用的角度来看,有平台化、生态化、个性化和共享化。

⸺数字化,强调的是将来数字要重新定义一切⸺把你所有熟悉的东西前面加上“数字”两个字就可以了,比如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技术、数字产品、数字马桶,等等。

⸺网络化,强调的是网络重构一切,互联网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在政府和市场之后,互联网正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三只手。

⸺数据化,强调的是所有能数据化的终将数据化,数据驱动一切将成为可能。我们所有的活动中,扮演主角的很有可能都是数据。2020年我们还看到另外一个热议的话题⸺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小哥儿,其实将来我们所有人可能都是被数据所驱动的 。每天早上你要不看天气预报,可能都不知道穿什么衣服好。老司机如果不会用导航,可能都不会开车了……这就是数据驱动。

⸺智能化,强调的是机器会越来越聪明,能够为我们干更多的事情,而且可能比我们人类干得更好。

⸺平台化,强调的是无平台不经济。如果你不会建设平台,那么至少你要学会去利用平台。

⸺生态化,强调的是未来生态化的扩张要成为绝大多数大型企业共有的选择。对于小企业来讲,也应该具备生态化的思维。生态化的扩张之路与过去的单体发展、多元化发展是不一样的,要讲究共赢,还要把数据、知识、技能、管理等优势资源等进行快速复制和无边界扩张。

⸺个性化,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是唯一,需要用个性化的、差别化的服务与产品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

⸺共享化,强调的是所有能共享的终将被共享。企业要学会用共享经济的思维把自己拥有的资源价值最大化,同时也要学会用共享经济的思维把自己紧缺的资源共享进来。不要什么事全部都自己干,没那必要了,木桶理论已经过时。

数字化生存环境会有大的改善

疫情期间大家学到了很多新名词儿,比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云蹦迪、云喝酒、云音乐,在家办公、在家上课、在家看病,还有宅经济、共享用工、永久在家上班,等等。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新基建都是一个被高频使用的热词。新基建加速推进,将极大改善未来的数字化生存环境。

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也使得中国可以率先进入无现金社会。但是疫情也暴露出了我们的基础设施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家在开远程会议、做网上直播带货的时候还是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断网了。有报道称,在家上课普遍实施的时候,有些老师要跑到山顶上、有的孩子需要跑到屋顶去上课,因为那里才有信号,还有的家庭三个孩子只有一部手机。我们已经习惯通过扫码支付买青菜、购门票、交电费,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到固定地点排队等号。我们已经习惯在机场、酒店、医院、公园、地铁、办公楼出示健康码,但很多老人却因此无法正常出门。我们搞了数十年的信用建设,但众多小微企业急需资金时仍然求告无门。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庞大最先进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系统,但很多优质农产品依然找不到销路。这些典型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俯拾皆是,也说明数字化生存环境的改善还有很大空间,数字产业还有很多发展机会,也是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努力方向。

疫情过后,新基建尤其是5G建设推进很快,相信未来几年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过去网络质量不高、普惠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除了这些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之外,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数字化创新产品和服务出现,我们可用的东西越来越多。同时,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外,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也会越来越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里提到290多项未来的建设任务,每一项任务真正要想完成得好离开了数字化可能都不行。

数字新物种还会大量涌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两个阶段是新物种出现特别多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制度创新引发了创新活力的迸发。第二个阶段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的,2010年之后这10年间,这些新物种简直让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些新物种绝大多数都与数字化相关,所以又称为数字新物种,即因使用数字技术而产生的新生事物。

数字新物种可以分成四大类。第一类是新产品,比如智能手机、数码相机、数字电视、数字马桶、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等。第二类是新业态,比如微博、微信、视频直播、数字游戏、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工业互联网,等等。第三类是新模式,比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直播带货、远程办公、互联网医院、无人超市、云服务,等等。第四类是新职业。现在越来越多的新职业是我们过去连听都没听过的。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委发布了一个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支持发展的15种新业态。主要分布在四大领域:一是线上公共服务和消费领域,包含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远程办公和数字化治理;二是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包含产业互联网平台、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无人经济。三是新个体经济领域,包含新经济、微经济、灵活用工;四是共享经济,包含生活资料的共享、生产资料的共享和数据的共享。相信这15种新业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有更好的发展,但实践中的新业态远不止这些。

新基建和新技术的发展,还会不断催生新的业态。以不同时代移动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为例,2G时代有了短信、QQ、支付宝,3G时代有了智能手机、移动电子商务、微博、微信、线上线下相结合(O2O),4G时代有了扫码支付、共享经济、社交电商、短视频。5G时代会有什么?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多有4K/8K高清电视、AR/VR/MR、智能物联网(AOIT)、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等,但真正伟大的产品还没有出现。当年3G刚刚发展时,大家也不知道3G到底能干什么,后来苹果手机出现了,整个世界才有了大的变化。5G会带来什么样的革命性产品,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未来几年,5G、人工智能、AR/VR、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做好准备,一些革命性的产品和应用正蓄势待发。

出现一批新的超级平台

在BAT已经成长为超级巨无霸的时候,很多人担心会不会遏制其他企业的创新,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大家不用太焦虑。有了BAT(百度、阿里、腾讯)之后,现在照样会出现TMD(头条、美团、滴滴)。中国现在仍然还有200多个独角兽。

无论是互联网创业,还是传统产业里的明星企业,平台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一旦形成行业平台,其生态化扩张的速度会急剧加快。展望未来,中国的工业互联网现在已经开始大踏步前进,我相信未来每一个垂直领域都可能会出现一到两个非常大的平台,在这些众多的平台基础上出现若干个超级平台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未来的超级平台会出现在哪些领域?我说都有可能,像农业、制造业、医疗、教育、旅游、养老、金融、房地产等都有可能,因为这些领域还没有真正大的超级平台。

技术创新会有新突破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我国将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未来15年要完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创新型国家先进行列的总目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必须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各方面的条件也已经成熟。

一是压力凸显。美国等对中国崛起的打压已经表面化,我们也早已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换不来、等不来。不想被卡脖子,就得寻求突破。

二是动力十足。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紧随而来的将是一系列政策创新和务实行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很多领域已经进入“无人区”,领先企业正在寻求创新突破。

三是实力齐备。我国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经验,也积累了能力。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比2015年增长56.3%,占国内生产总值2.2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其中,基础研究占比大幅提高,已突破6%。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从实践层面看,超级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等已经位居前列,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现代物流、共享经济、产业互联网、5G发展等领域已经引领全球,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挖掘、安全防控等领域也取得重大进展。

发挥制度优势,结合政策创新,未来15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是可以期待的。

数据治理是长期难点

数据用得越多,数字技术应用越普遍,将来的数据安全问题就会越紧迫。

随着5G应用等不断深化,新一轮数据爆炸正在形成。未来几年,数据开放、数据交易可能取得新突破,隐私保护、数据权益、数据跨境流动等治理难题将贯穿始终。如何防止过度收集数据、滥用数据、窃取和篡改数据等,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意识问题、制度问题、法律问题。

利用数据侵害消费者利益、从事不正当竞争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已经出现,将来还会有更多的表现和变化。

数据跨境流动是广泛存在,在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重要力量的同时,也成为各国政府在网络空间战略博弈与数据资源争夺的焦点,应对不当还会对国家安全形成一定风险和挑战。从现实看,各国数据跨境流动政策越来越受到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利益的复杂性、价值认同的差异性和国家间信任的缺乏,使得各国间形成规则共识十分困难。

现在关于数据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比如说关于数据有一个原始性问题,沙滩上的脚印儿是属于留下脚印儿的这个人还是属于沙滩的所有者呢?理论上都说不清楚。我在吴晓波频道里边儿又听到另外一个话题:人的医疗数据权属问题。比如说一个人的心脏数据,在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这个心脏数据就出来了,不去看病的时候,与心脏相关的数据虽然是客观存在但是谁也不知道。也就是说,医院掌握病人的这个数据,它本身就具有公共属性,他不帮你看,不掌握你的数据,他就没法给你看病,他也没法提高他的医术和医疗水平。这些数据将来如果产生了价值的话,它是属于谁的?

数据的定价也是一个难题。数据不像矿石产品、石油产品已经有很好的定价规则,数据需要在应用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你不能像卖矿石、石油那样买数据,那么它的定价机制应该怎么保证?

这些问题不仅会长期存在,还会不断变形。认识、理论、政策、制度、司法等都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就业形态会有明显变化

伴随新业态大量涌现,必然会出现大量新职业。

我国新的职业大典颁布以来,已经公布了三批新的职业,一共有38个新职业。其中,在第一批新职业里就有电子竞技员,在第二批新职业里就有外卖小哥(网约配送员),在第三批新职业里就有网络销售员(包括现在做直播带货的网红们)。这些职业换在前几年大多数根本就没听说过,因为那时他们可能还没有出现。它们现在能够被称为新职业,说明至少已经容纳了百万级以上的就业规模和容量。未来新职业还会有更多,有些可能是我们现在根本就想不到的。

新业态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就业蓄水池,也成为新职业的催生者。大家知道,从2013年到2019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每年都在1300万个以上,这可是在我们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的条件下取得的成就。也就是说,这是我们在经济放缓的条件下就业问题解决最好的一个阶段。如果用传统的经济理论,根本就找不到答案,根本原因就在于新业态的发展,就在于数字经济的催化。

不仅就业容量增大了,更重要的是将来的就业模式也会呈现多样化。刚才我提到的几个新名词里边,其中就有宅经济,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成为宅经济的从业者,在家里就把事儿全干了。未来城市灵活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会比现在有非常大的提高,10年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2020年疫情期间,美国几家科技巨头率先提出了永久在家办公的概念。永久在家办公,不仅仅是可以节省路上的通勤时间,也不仅仅是可以省掉免费午餐,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将来企业选择员工可以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企业可以使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打工,这一定会引发更深层次的变化。

新业态也使就业门槛降低,使普惠制就业成为可能,就业质量也比传统的就业形态明显要高。技术进步加上灵活的就业模式,大大降低了就业门槛。平台上丰富的开放资源也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残疾人、老年人、低学历者、妇女、农村和偏远地区劳动者等弱势群体有了更多的参与创造价值、实现就业的机会。

竞争格局出现大调整

每一次大的技术进步都会带来全球经济格局的大调整,这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历史常识。因此,这一次的数字革命同样也会引发全球经济格局大调整。谁会成为受益者呢?中国不会错失这样的历史性机遇。

有互联网女皇称号的玛丽 · 米克尔在她的报告里边就曾经提到过,在过去的60年里,美国占全球的GDP比重从过去的40%降到了25%。上升最快的是中国。从发展曲线上看,中国是在1994年前后开始了真正的起飞,从原来只占4%上升到2017年的15%(2020年会超过16%)。1994年恰恰是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的元年,这不是偶然,未来的变化仍然将会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不仅全球经济格局会发生变化,产业的竞争格局也会出现变化。大家可以看一下,无论是TOP20、TOP50还是TOP200,那些增长速度最快、往上攀升的企业,平台企业占据绝对优势,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决定了产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命力,这个趋势在未来几年会日益强化。

在一个产业内部,企业的竞争格局也会出现变化。成功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会对墨守成规的企业形成降维打击,网络效应会加剧形成赢家通吃局面。今天你是老大,明天你就不一定是。同时,跨界竞争越来越普遍,产业边界会越来越模糊。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可能不是排在自己前面的人,也不是紧紧跟在自己屁股后边儿准备咬你一口的 人,而是在你现在根本看不见,还没有出现在你的视野里的领域。

同样,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格局也会因为数字化的转型而带来新的变化。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界限,地缘优势的决定性作用正在减弱,善于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的地区和城市有可能获得跨越式发展。谁能走得更快一点,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制度创新成为紧迫任务

数字化转型最根本的目的是干什么?就是要打造新动能。新动能来源于四大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你如果把这四个轮子打造好了,那你就是胜者,你的新动能就建立起来了。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生产活动基本矛盾主要体现为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有制度体系与数字生产力发展之间的严重不适应。无论从战胜疫情共克时艰的角度,还是从构建未来国家竞争新优势的角度,都需要重视建立和完善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社会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

在这四大创新里,对于中国目前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制度创新。培育新动能很重要,但释放新动能更迫切。要打破那些阻碍新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对于企业也是一样,要从制度、理念上进行创新。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